互联网医疗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整个行业充满着太多的想象空间,只要你能抓住任何一个小分支做到极致都可能一飞冲天。
像这么大的一片蓝海,自然少不了三大公司(BAT)的相互角逐。
BAT开拓这片蓝海的模式分别为:
百度建大脑
“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百度医疗大脑”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的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在“百度医疗大脑”和“百度开放云”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行业相结合,通过更加丰富的数据建立精准的用户健康画像,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医疗匹配服务,推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革命性提升。
阿里搭平台
支付宝最具想象空间。对于阿里来说,阿里云和支付是两个巨大的优势。在很早以前,阿里就已经开始进入医药电商,并先后投资了寻医问药网、U医U药、华康全景网等医疗平台。在2014年年初阿里又收购了中信21世纪,并且更名为阿里健康,之后又推出了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以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体系。
腾讯重连接
微信依然是核心。腾讯通过聚焦微信公众号、城市服务、微信支付等自有平台,致力医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能力建设,投资医疗健康企业三个维度建设互联网医疗生态。
首先,腾讯在2014年通过接连投资丁香园、微医集团等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医生资源和用户资源。同时,腾讯推出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通过微信公众号,患者就可以先在平台上资讯、问诊、上传检查报告、挂号等。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平台,入口优势得天独厚。腾讯以微信公众号为入口,同时补足医院、医生等资源,利用微信支付成功的完成了医疗o2o闭环。
虽然移动医疗获得了资本的竞相追逐,但由于中国传统医疗体系比较复杂,存在用户平均收入高、成本高、属地化、难以赢者通吃、支付方式与决定者不对等、政府政策及监管的壁垒等,其盈利模式尚不确定,该领域内的公司大多处于纯投入阶段,离盈利还有非常大的距离。目前,政策约束是整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由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当中大量“痛点”的存在,也给了创业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医疗的选择和平等的机会。
希望大家多关注医疗互联网,可能发现掘金的机会;也希望大家关注午夜猫(www.5yemao.com),一个关注互联网资讯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