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是操作系统界的传说,C语言是编程界的神话。二者得其一,即可得天下。当你知道C语言,Unix,晶体管这些改变了计算机历史的产物都诞生于同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是否在想,那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科研界至高无上的艺术殿堂,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道。
贝尔实验室的成就
贝尔实验室曾经是美国的一张名片,在其鼎盛时期,笼络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当今大名鼎鼎的googlex和苹果实验室也难以望其项背。它发明的晶体管促成了计算机的诞生,它发明的C语言至今仍是使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它发明的Unix系统是当今操作系统的鼻祖。除了计算机之外,他还发明了太阳能硅光电池,开发了首个通讯卫星,构建了首个光纤系统等等,它的成就不胜枚举。
贝尔实验室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产出先进科技成果数量最多,也最为密集的创新机构。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道
贝尔实验室的大研究院模式是美国科技史上最成功的三种模式之一(另外两种是:风险投资支撑下的以产业孵化为手段的硅谷模式,美国政府主导的以美国国防部为代表的大项目管理模式),它的成功之道又是什么呢?
(1)合理的管理机制
在了解贝尔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发明,什么是创新。
发明是艺术,创新是技术。发明是创造突破性的思维和方法,创新是运用和混合运用已有的发明来创造经济效益。发明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科学的追求;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危机意识,来源于对金钱的渴望。贝尔实验室等大型研究院是发明,硅谷等科技公司是创新。
发明和创新的区别导致了贝尔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硅谷的区别。贝尔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是专家专治,讲究无为而治。硅谷等科技公司需要严格的制度和管理达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效果。
贝尔实验室的招聘是宁缺毋滥,只招将军。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开发环境,发挥他们的特长是关键。科技公司,除了将军,更多的是士兵。注重团队搭配,需要军事化的管理。
(2)充足的资金支持
科研是面向未来,改变未来的。所有前沿的科学研究都不知道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更别说绝大多数科研不会带来经济效益。面向未来就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容纳失败。以商业模式来对待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就会让研究短视化,短视化是没有未来的,更别提改变未来了。
贝尔实验室早期所属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使的贝尔实验室没有资金的压力。他们可以随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而不用担心生活的压力。即使失败了,也没有被解雇的风险。正是充足的资金支持,才使得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井喷,也正是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法导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解体,从而造成贝尔实验室科研经费的短缺,才有了后来的衰落。
科研是需要容错的,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容错。所以,小型科技公司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实验室,他们需要先解决生存的压力。所以,我们也不要嘲笑大公司在某个方向上的失败,不要嘲笑印度发射卫星的失败,说花费35亿,放了个”窜天猴”;也不要嘲笑支付宝在社交领域的失败,说别人是“支付鸨”。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国家,这些公司为了改变现状而做得孜孜不倦的努力。
中美贸易战,我们会被美国卡住咽喉。我们之所以造不出芯片,造不出操作系统。我们的企业不能容错,不允许失败,从商业角度出发造成的短时性,未必不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基础技术或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与技术革命相契合,需要与应用相契合。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自由的,我们很难说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势。总之,贝尔实验室在计算机界的成功和互联网时代交相生辉。
事实上一个科研成果可能在尘封多年后才能展现巨大的价值,但对商业公司来说,太过超前意味着巨大的成为”先烈”的风险,落后了汤都喝不到一口,如何赶上风口才是关键。
(4)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当前的互联网公司热衷于“闭环”,贝尔实验室也在创造,转化,商业化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机制。
贝尔实验室设立了信息循环流动机制,贝尔实验室的墙体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在物理空间上支持信息流通,促进不同部门工程师的配合对接。贝尔实验室还设立了“专职市场工程师”,负责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将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的众多科学家组织起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贝尔实验室是时代的产物,在当前反垄断,崇尚竞争的机制下绝难出现。它是我们互联网,软件体系的技术源头。它的存在,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