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的衰落有美国政府政策限制导致资金链断缺的主观原因,也有面对面对风云突变的市场形势缺乏有效应对的客观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发明型研究院必须以垄断企业为载体,美国政府认为竞争是发展的基础,制定的政策导致垄断企业的消失。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美国环境中,以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大型研究院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风光了70多年的贝尔实验室,在20世纪末突然跌多了神坛。至高无上的科研殿堂沦落为按平米报价的商业楼盘。贝尔实验室的衰落令无数的学者唏嘘不已,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的庞然大物跌落神坛?
一、国家政策的限制
1984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拆分了AT&T(贝尔实验室所属的公司),是贝尔实验室衰落的起因。拆分后的朗讯科技无力担负贝尔实验室庞大的研究经费,从而使的衣食无忧的贝尔实验室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任何企业都不能和国家政策所对抗。2017年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例“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压力,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了!”。当今移动app排名第一的微信,也差点因国家政策而消亡。
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马云用来“取代医院”的阿里健康,就因为国家政策对医药的限制“禁止网上销售处方药”而崩盘,不得不改变方向。在当前以公立医院和社保体制为主导的国家政策下,无所不能的BAT,面对医疗行业也处处碰壁。
二、资金链的断缺
反垄断法之下,母公司被迫分解,八千多名研究者一夕之间全部被调出,近一半人奔向解体之后的地方运营公司。新技术的外流也不可避免的诞生了。短缺的资金使研究者们形成了浓厚的危机意识,紧张的时间表时刻在催促他们加快项目进展,所有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这一切都削弱了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创造力。
任何一个公司的衰落灭亡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钱”,华尔街金钱观的短视性直接导致了贝尔实验室的衰落。鉴于发明价值认可滞后性的特点,许多发明创造的收益者不是发明人,也不是发明投资人,这就使得以金钱和利润为目标的华尔街对个人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对金钱的渴望,对利润的追求,使得贝尔实验室不得不限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自由,他们不得不进入业务部门,他们要将科研重心转移到快速创造利润价值的研究上来。虽然也有技术创新和突破,但这和贝尔实验室曾经发明性质的创新不可同日而语。贝尔实验室名存实亡了。
拍电影可以拍烂片,可以口碑差,可以犯任何错,但只有一种错不能犯,那就是让投资人赔钱。同样的,在当前利益至上的商业模式下,一个公司最不能犯的错就是让投资人,让股东赔钱。显然,贝尔实验室的存在,不符合华尔街的利益。
三、科研不等于金钱
我们先来了解以下,以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大型研究院和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公司对价值观认同的区别。
贝尔实验室:短时不被接受,不等于没价值,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科研成功的标志是经得起全球范围内专家的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校验。
硅谷:需要与市场挂钩,市场不好,立即转向。有市场的创新才能产生有经济价值的结果。创新成功的标志是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艺术价值认可的滞后性与重大发明的价值与投资者回报的弱关联性决定了贝尔实验室已经不适合于当前的硅谷模式。这个时代属于华尔街,金钱成为了科技的唯一度量工具。这也导致了贝尔实验室手握大量的专利,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却一败涂地。
一个企业要想在短期之内崛起,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但要想保证长久的竞争力,创新能力绝对是重中之重。科研是将金钱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金钱的过程。科研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施一公院士看到80%的状元进入清华经管学院而感到可悲的原因。
科研不等于金钱,贝尔实验室衰落了,但我们需要这样纯粹的科研机构。
四、没有应对好风云突变的市场形势
如果说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导致了贝尔实验室资金链的断缺,科研和金钱的弱关联性加大了适应市场的难度是客观原因。那么面对这风云突变的市场形势没有做好应对就是主观原因了。
大型企业的通病就是对新兴企业的应用趋于保守,面对新的行业变革缺乏有效应对。中国移动拒绝放弃短信的收费业务而导致市场被微信所占领(飞信比微信更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诺基亚拒绝拥抱新技术,从而导致手机市场一夜之间的衰退。贾跃亭拥抱了热点,却也因此而失败。贝尔实验室却因盲目追求热点,从而放弃了自身的优势。贝尔实验室对市场的错误预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创新链的断裂
创新价值链的形成与产业周期,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等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AT&T公司错过了两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网络革命和无线通信时代。发明了电话的贝尔实验室却因预判无线电话市场有限而出售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专利权。贝尔实验室与无线通信市场的失之交臂再一次说明了发明创造不等同于价值增值。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注重技术市场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更注重创新价值链上创造,转化,商品化的环环相扣,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2.产业链的错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贝尔实验室面对互联网,无线终端,智能手机以及各种应用对传统电话业务的冲击,面对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打乱了原本注重基础与创新研究的自身节奏。贝尔实验室错误的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基础物理学的研究,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了网络,高速电子,纳米技术,软件等,追随市场热点,反而适得其反。
失去了垄断企业的载体之后,贝尔实验室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衰落不可避免。贝尔实验室衰落了,但科研是我们所需要的,贝尔实验室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马云的达摩院与贝尔实验室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企业继承了贝尔实验室的精神?且听下回分解!
